小的时侯,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了。过年不光有新衣服和压岁钱,还可以打鼓、放鞭炮、贴春联、挑灯笼、看社火。
俗话说得好: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!”
腊月八
数九寒天的腊月,天气正在极速降温。一群不怕冷的孩子们,用期盼的的儿歌,揭开了腊月八神秘的面纱。
每逢这一天,天不亮就被大人们从睡梦中叫醒,八宝粥香浓的气息直扑鼻孔,嘴馋的我就再也睡不着了。
腊八粥通常以大米为主料,佐加各种豆类。如果凑不齐五样,奶奶就会翻炒面丁添加,促成五谷丰登的说法。出锅前再辅以葱花、调料即可。
吃腊八粥是有讲究的。无论碗大碗小一律盛满,但绝不允许吃完,预示着连年有余。如果是家里的顶梁柱,碗里留下的粥团一定是最多的。
按古俗认死理的人家,腊八粥往往会做很多。除了腊月八吃以外,剩余的会在以后的每顿饭里加上几勺,一直要吃到腊月二十三为至。
宰年猪
吃罢了腊八粥,就到了家家宰猪的时候了。
通常说来,我家的猪一般是村子里最小、却也是最肥的一个。每年买猪崽时四方取经,比如长个快的是腿长的、尾巴粗的或耳朵大的…
但无论怎样的类型,我家养到年底全都一个样:"一米略见长,大肚腩。"久而久之,我终于看出了其中的门道,奶奶最听不得猪叫,猪若一叫她就忙给添加细粮。
猪也好像颇有灵性,每见到奶奶便叫个不停,常常在母亲和奶奶的双重喂养下,猪每天都吃撑,不长个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宰猪的时侯,几家联手支口大锅,烧水的烧水、屠宰的屠宰。待水烧好时,几人合力用压杠将猪吊起投入锅内翻烫。
其中,水温是门大学问。太热皮容易烫烂影响肉的品质;太凉就会导致毛俯在皮上不易脱落。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,依据经验是"三把水":即用手在加热的水中连续伸入三次,如果第三次心理感觉烫,不想再往里伸就恰好了。
等猪捞上来,放在事先支好的案上时,大家蜂涌而上一齐动手用各种工具将毛剔除。我们一帮小孩也会乘乱窜进人堆薅上几把。大人们抽不出手赶我们走,笑骂我们这些小家伙是帮”乱拔毛"。
待开膛时,我们会远远的守着。肉的膘色、肥瘦与我们通通无关,就单等摘下猪膀胱时一涌而上。抢到手后先把膀胱里的尿液排完,然后放土里不停地蹭。直到把表面的油脂蹭掉后,膀胱口塞入竹筒捏稳,用打气筒往里充气至足球大小时绑住。接下来,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上演了。
请客
正玩到兴头上,家里面传出话儿,菜做好了。
那时各家并没有上好的蔬菜,自家地里种的大青罗卜、白菜,自已作得土豆粉条通通派上了用场。家家都会用这些朴素的食材,美美炖上一大锅。
评定菜的优劣,味道一般都是其次,大家只以做菜时肉放的多少为准。
其次就是血面了。一般人家会将早时屠宰时接的猪血加盐和于面中,擀开薄厚约半厘米,切成筷子粗细下锅。配以蒜苗、鲜姜、老陈醋调制的臊子汤就能上桌了。
但凡有手艺且讲究的巧手妇女,做出的血面就是另一种风格了,俗称两色面。那就是分别和两色面团,一种血面呈红色、一种纯白面。待面擀到摊开有锅盖大小,再将两种面重叠在一起擀,最终使其厚度均匀合二为一,这样做出的面既好看也更好吃。
小孩此时显出了自已的优越性,跑腿请客吃饭是必然的。在大人的嘱咐下邻里户族、亲朋好友、年长老人一一请来。再私自做主邀几个小伙伴一起到家,上菜端饭忙得不可开交。
看大人们吃菜、喝酒、猜拳,我们也偷空一人盛上一碗或面或菜,凑在一起比谁吃得多吃得快,往往解了馋也都吃撑了。
过小年
腊月二十三的小年,着实是一个不小的高潮。
从这天起,鼓钹就响彻了村头巷尾。鼓一般分为三种打法,即:七锤、秧歌鼓和社火鼓。其中最常用和技巧性强的莫过于社火鼓了。这里面说道颇多,如:凤凰三点头”之类的打法。
其中还夹杂了许多花哨的动作作为点缀,无论听觉和视觉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。鼓与钹是相配的,打钹的人一定要节奏感强且手臂有力。钹是状如草帽的铜钢混和物。一双十斤左右对拍,合击后迅速提开,不能拖泥带水。人们在鼓旁相互切磋着技艺,小孩则在人群躲猫猫尽情游戏直至日落。
小年的主场是在傍晚,按习俗要送灶神回娘家省亲,年三十再迎回来。
这天的献果,无论穷富必顺得有,其中灶糖是必不可少的。灶糖是类似于拳头大小、南瓜灯笼状的白色空心糖果,甜度倒其次,一定要粘牙才行。
传说社神每年回天庭、都要向玉帝汇报所居人家的点滴,众人都怕有不利于自已的言语,引来玉帝的责罚。故先送上对联一副: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送吉祥"祈勉。以防万一,用粘牙的灶糖引诱灶神去尝。灶神往往抵不住诱惑而粘上了牙齿,张不了嘴巴也就省去了很多后顾之忧。
待焚香烧表送走灶神,街口鼓钹声渐近。拿上香表鞭炮出门随人群去祭祀神灵。村子的庙宇里供奉的是关帝圣君,俗称“关二爷”,以及其麾下一帮小仙,龙王、土地则分列在偏殿。
此刻庙门大开,庙宇内香烟缭绕古磬悠扬,跪拜之人络意不绝,鞭炮声此起彼伏…
临走时舍个布施,多少不限全凭自愿。走得走来得来,熙熙攘攘好不热闹。在鼓钹铿锵有力的韵味里,欢乐一直延续到深夜才慢慢平息。
接下来的日子,放炮是男孩子的最大乐趣。家里大人财力有限,买的炮当然也就不多。于是为了多玩几天,大家发明了一招,就是将鞭炮一一拆解后再逐个点燃,即听了响儿又能在以后的每天有的玩。
贴对联
年三十在期盼中跚跚到来。一大早就穿上了新衣新鞋。这些装备早些时侯是不给穿的,因为我们这帮捣蛋鬼不是爬树掏鸟蛋,就是摔跤翻跟头,再好的衣服也架不住这样折腾呀!
家里人人此刻均有分工:女的剪窗花、作菜、煮肉、炸油饼煎果,男的写春联、印烧纸、糊灯笼。小孩则去街上挑一些杨柳青刻版年画。
一切准备停当,家门户族互相支应一声,片刻集结完毕。在族长的带领下,浩浩荡荡向墓地出发。
从墓地回来,就开始贴春联、窗花、门神,挂红灯了。贴门神是我最喜欢干的,每个门上的门神各不相同。大门上是"秦琼、敬德",堂屋是"天官赐福",侧屋是"状元即第",仓禀门上是"刘海撒金钱",灶台上有灶神老两口坐阵。
春联是在大人的嘱咐下贴上去的。贴春联是有讲究的,不仅要区分上下联,而且横批也要有所搭配。
村里曾经因为春联闹出过不少笑话。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找人代写,写春联的先生有意捉弄他。分类写好后一一嘱咐,这家主人就按先生所说贴了上去。结果但凡去他家串门或经过的人、看过春联后都忍俊不禁,主人纳闷却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无奈之下用糖果贿赂我们几个小学生念给他听。读过一圈后主人才回过神来,上下联内容倒还过得去,横批却是驴唇不对马嘴。炕头上的"全家安康"被"槽头兴旺"所代替,牛圈门上竟是婚联横批:"自由恋爱",大门口的"出门见喜"被串改成了"出门见鬼"。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往事,被大家口口相传了好多年。
拜年
黄昏时分,整个村庄笼罩在火红的灯笼海洋里,鞭炮鼓钹此起彼伏,轰轰烈烈的拜年活动就此启动。
首先在家向长辈磕头,压岁钱由奶奶逐一发放,虽然每人仅有一角却如获珍宝一样。
父母跟前是讨不到压岁钱的,尽管他们一年到头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可终究换不来多少可以随意支配的金钱。
过年本就花销大,等需用的东西置办停当后已捉襟见肘了。记忆中,父母有好几年都没有添置过新衣服。
给大伯拜访常会有些许期盼。大伯是上班族,而且是戴乌纱帽的那种。我们磕头的间隙,用余光就能瞥见他掏出的压岁钱。每回都是崭新的纸币一厚沓,尽管面额很小,但却总是那么诱人!
每次磕完头就眼巴巴的看大伯分压岁钱了。总幻想着大伯能多给一张或着数错,但人民币每回都在大伯蘸着唾液的手指上一一分离,每人一角从未有幻想过的事情发生。
到其余的户族拜年是收不到压岁钱的。不过核桃、红枣、葵花籽是自产的,只要你口袋大,能装多少有多少。
糖果每人只能得到一两颗,尽管当时的水果糖一角钱可以买十颗。普通人家一年下来不会有多少闲钱,所以也买不了多少。因而糖果是除了压岁钱以外,是最让人值得珍爱的物质。
拿回家给奶奶几颗,总会引来她老人家开心的夸赞。每次拿给父母,父母是从来不要的,总说不喜欢吃糖。我就一直纳闷,这么好吃的糖果、大人怎么就不喜欢呢?
余下的糖果睡觉前必须是和压岁钱一齐数的,而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定是一一核对。出门时手从不离装糖果和压岁钱的口袋,每过一段时间,还会用手指在口袋里一一默数,生怕会少一颗或一张。
吃糖果更有自已研究的一套。首先糖纸不能扔,除了用于折纸船、纸鹤外,还可用将各色图案收藏起来留作他用。其次一颗糖放嘴里最多不会超过两分钟,然后急忙取出来再包回糖纸里,口里残留的香甜也能让嘴咋吧老半天。
隔段时间想吃时再剥出来,如此反复,一颗糖总能吃一整天。等糖分几趟吃完,这时的糖纸还可以拿起来再贪婪地舔一舔。
年夜饭
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。大盘的排骨、头肉、猪蹄,再或炒或拌几个满满堆上一桌。
大家欢笑着谈论每一个不经意提起的话题,吃着自已中意的肉菜,嗑着饱满的葵花籽,我们兄妹几个各自暗地里显摆着拜年的收获,常常一坐就到了后半夜。
虽说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机,更谈不上看春节晚会,但却是倍感满足、幸福、温馨、快乐。总感觉比现在吃啥啥不香,三五个人一桌麻将,一打一整宿要充实快乐的多。
在我们玩累了各自入睡的时候,父母和奶奶还在包着初一早上必吃的饺子。梦中依稀有鞭炮声响起,那是人们在迎接灶神归来…
迎喜神
年少的我总是贪睡,就连大年初一,这个必须早起“迎喜神”的日子也不例外。
母亲催促再三、才把我从被窝里叫起。洗脸的时候,热气腾腾的饺子已上了桌。
外面的鼓钹声一浪高过一浪,我知道"迎喜神"的队伍马上要出发了。急忙用最快的速度扒拉一碗饺子,放下碗就去打扮今天的另一位主角——牛。
牛槽里,早晨的拌草已经吃完,牛儿悠闲的卧着。忙上前拍起,先把牛身上的毛梳理干净,头上给拴一朵大红花,尾巴上系一条红丝带,悉心盘好缰绳以防绊脚。牵出大门后,往牛屁股轻轻一拍,牛儿便狂奔而出,紧随牛群一路撒欢而去。
带上香表、鞭炮,随人流一同涌向了"迎喜神"的场所。大家见面互道着"过年好",尽管寒冬其乐融融。
老人、小孩、男人、女人,几台老式拖拉机、相互追逐的牛群,构成了一幅盛大的场景。地梗上一字排开的檀香烟雾缭绕,鼓钹震彻山谷,鞭炮震耳欲聋,跪拜祈福者里三层外三层。
地梗上的荒蒿,此刻成了抢手货。每人都折一把捎回家,喻意"新年发大财"。
人群逐渐散去,可放出去的牛却像一个贪玩的孩子。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它早早赶回。
你撵它跑,你停它也站着直喘,拔些干草诱它来吃,它却站在不远不近处和你对峙,等你稍有松懈它就乘虚而入,一口衔去就撒腿跑了。无奈就用众人合围之法,但总有落网之牛逃之夭夭。
索性赌气不去管它只身往回走,它却又不远不近的跟在身后,让人哭笑不得。很多时候,就在和牛斗智斗勇中结束了这项习俗。
闹元宵
串亲戚的人们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,而我却在等待着社火的到来。
社火是民间以村为单位,团体拜年慰问的一种方式。主要用鼓钹配器,春官辅以打油诗的方式呕颂神灵,祈盼风调雨顺。然后走家串户送上吉祥话,大家以求落个新年的好彩头。晚上还会演上几段经典小曲助兴。平淡的生活,在这样的氛围中增色了不少。
正月十五闹元宵,才是最鼎沸的时候。这时,小城的十里长街被前来凑热闹的人围得水泻不通。各个单位不但悬挂了彩灯,而且还为接社火设立了专门的接待站。
所有途经的社火、都会拼尽全力出节目搏奖金,舞龙舞狮、踩高跷、赶毛驴、扭大秧歌,赛歌赛诗。本地驻军本着与民同乐的想法也会参演,各题材的花车,军乐队、军拳格斗,安塞腰鼓、扇子舞等应有尽有,整整一天,这样的演出高潮一浪胜过一浪。
长街上,做生意的小商贩也穿插其中。棉花糖、糖葫芦、桔子、香蕉、塑料面具、玩偶、各种花炮、各式纸灯、各种小吃令人目不暇接,往往饱了眼福,相比而言口福可就差多了。尽管如此,也算趁兴而来,兴尽而归。
晚上的街头巷尾,是一片灯笼的世界。天上明月高照,地上灯笼像流淌的银河。有莲花灯、油饼灯、柿子灯、生肖灯、猴擀面灯…
我仗着挑得灯是爷爷扎得粗铁丝骨架,挑出去敢嚣张地和小朋友撞灯玩。如有不识相者,一撞之下不变形就着火,那可怪不得别人,自个也只有哭得份儿了。
一时之间,手花飞溅着祥和,灯笼延续着童稚而单纯的欢乐…
正月十五后,年便落入的低潮。尽管如此,与年相关的活动仍在继续。正月二十三跳火堆去晦气,二月初一剃龙头长精神,二月初二炒豆子再解解馋。
不知不觉中,年就悄然溜走了。迎着新一年的曙光,经过短暂休整的农家人,又开始用他们勤劳的双手,编织着新的希望与梦想……